福州高新区:向海进军创新发展
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不断突破、研发国际领先的海底捕鱼照明设备、研发全球首款利用废弃贝壳开发人体植入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努力深化“榕台”海洋融合发展……近年来,福州高新区深入融入“海上福州”建设,坚持向海进军,全力推动海洋经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支持辖区企业发展,推动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向海图强新篇章。
蓬勃发展的福州高新区。记者 林双伟 摄
多个项目技术全球全国领先
只要喷上一种新型材料,就能让海上装备防腐蚀25年以上。日前,福州高新区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东福研究院)研发的海洋防腐“铠甲”,用于厦门跨海大桥项目。这是该材料的首次应用,标志着我国高端海洋防腐材料将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今年6月,东福研究院团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的长庆油田气田采出水无纯化电解制氢试验获得成功,氢气纯度达99.999%。这是继2023年东福研究院研发团队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试验成功后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
上个月,东方电气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在东福研究院揭牌。中心定位于面向海上风电的科技研发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海上风电高端人才招揽的重要基地,为集团公司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一步一发展,这家落地福州高新区不到两年的研究院一路稳扎稳打,逐步成长为福州乃至福建重要的产学研试验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
千瓦级COB光源。企业供图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福州高新区,像东福研究院这样向海洋进军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闽都创新实验室,洪茂椿院士领军团队研发出荧光陶瓷及其LED封装技术,全球率先推出实用化单颗千瓦级COB光源,并将之应用到空中捕鱼灯、海洋探照灯等新产品中,生产出功率、光效等指标国际领先的万瓦级海洋水下捕鱼灯。
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废弃贝壳自主研发的“骨填充材料”,是全球首款利用废弃贝壳开发成功的体内植入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福建永福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深耕海上风电,相继完成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平潭外海海上风电项目、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国能共享号”等诸多海上风电口碑项目。
福建福大北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北斗三号船载定位终端,可以在公海无通信信号的地方导航,支持长时间连续续航。它还可以通过北斗短报文技术,报告船只位置和船上人员的情况。遇到沉船事故时,终端会自动与船体分离并漂浮在水面上,向后台持续报送沉船报警信息,保障渔民安全。
上述企业只是云集福州高新区的高科技企业代表。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公布2023年福州市海洋经济重点企业名单,入选的158家企业中,位于高新区的有11家。
“最多跑一趟”一站式办事视窗。记者 林双伟 摄
争创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新高地
福州高新区不断努力深化榕台海洋融合发展,全力争创东南沿海对外开放新高地。
“台胞想到的,我们帮台胞做到!台胞想不到的,我们帮台胞想到!”位于高新区的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两岸科创社区交流服务中心,特地为台胞设立了一站式办事视窗,原本需要跑8个部门办理的11项业务,现在“最多跑一趟”即可完成。
自今年5月18日启用以来,这一总面积超5400平方米的服务平台迅速吸引了海峡两岸青年人才的目光。目前,该中心已完成一期(1层至3层)公共服务区域的建设,包括台胞“最多跑一趟”一站式服务窗口、两岸青年文创小屋、两岸高校师生俱乐部等,成了台湾科技工作者、学者、大学生来榕访问、讲座、学术交流的温馨驿站。
据了解,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两岸科创社区将建设“两中心四基地四平台”,努力打造两岸科技创新合作的新引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高地、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示范样板。
“东福一号”一体化海水直接制氢平台。 资料图
营商环境优
高科技企业集聚
福州高新区始终坚持创新开放理念,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创新体制机制,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透明、公平、可预期的良好营商环境。
目前,高新区集聚各类市场主体4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20年的188家,快速增长至2023年1264家,总量占全省10%。其中,入选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光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晶体、光芯片、计算光学等细分领域全球领先。研发强度达5%的企业营收占比,在全国高新区位列第三。
高新区标准化建设全省综合排名第二位,其中“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两项专项指标位列全省第一。同时,科创走廊建设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2024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大会11月7日在厦门举行,会上发布了《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厚植营商沃土 培育新质生产力》入选。
下一步,高新区将持续创新全域联动机制,推进政产学研用加速融合;创新产业衔接机制,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创新要素匹配机制,赋能产业聚链延链强链;创新服务保障机制,持续涵养园区发展生态,加快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创新发展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