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招商动态

福州高新区:科技驭海 从“新”突破

来源: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16 09:39:02  

福州高新区:科技驭海 从“新”突破福州高新区。记者 林双伟 摄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靠海的福州高新区如何实现向海图强?

答案藏在一个个从福州高新区诞生的“大国重器”里;藏在生产线上一瓶瓶海洋生物医用材料里;藏在一家家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中心里……

福州高新区:科技驭海 从“新”突破“东福一号”在福清兴化湾制备氢气。(东福研究院供图)

龙头引领

大国重器挺进深蓝

8日,由永福股份参与承建的全国首个建设在高风速海域里的海上光伏项目——三峡集团东山杏陈180MW海上光伏电站项目在漳州市东山县并网发电。该项目通过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相结合方式,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可提供清洁电能3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9.02万吨。

“全国首个”,这个标签对永福股份来说算不上特别。

“在福州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项目,我们拿下了六项世界之最!”永福股份副总工程师宋启明向记者介绍,2021年,永福股份在项目中完成了72台吸力桩导管架基础勘察设计、安装沉贯工作。该项目成为世界吸力桩导管架基础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单机容量最大、基础单体重量最优、高度最高、安装速度最快的海上风电工程,为我国海上风电实现平价上网以及走向深远海提供了优质解决方案。

福州高新区:科技驭海 从“新”突破永福股份副总工程师宋启明(右)在介绍海上风电解决方案。记者 林双伟 摄

位于福州高新区的永福股份近海不临海,怎样向海进军?

“福建是我国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向海要风能,我们把海平面当作试验场。”宋启明说。

2013年,永福股份布局海上风电业务,向海进军。随着海上风电逐步向大型化、深远海方向发展,从固定式基础到漂浮式基础,永福股份持续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目前已发展成国内海上风电工程技术领军企业。

永福股份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在福建大规模转化应用至今,参与建设的海上风电项目累计提供清洁能源超75亿千瓦时,节省标准煤243万多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27万多吨,为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贡献。

耕海探洋,装备先行。当前,海洋经济处在发展模式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全新阶段,迫切需要海洋装备提供全方位支撑。福州高新区全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强,通过龙头带动,从海工装备产业突围,以“大海工”装备领域为目标打响“海上福州”品牌。

在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东福一号”格外吸睛。“这是全球首套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东福研究院总经理刘泰生介绍,去年5月下旬,东福研究院与谢和平院士团队联合打造的这个海上可再生能源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漂浮平台,在福清兴化湾海上风电场成功运行。这不仅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世纪性难题,开启无须纯水的制氢新时代,更打开了低成本绿氢生产的大门,向世界展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转头远眺连江县定海湾海域,碧波之上也有福州高新区企业——福建乾动海上粮仓科技有限公司创新的身影。在“乾动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养殖户穿西装皮鞋,用手机操控设备,养殖出的大黄鱼蛋白质含量高、口感类野生。

作为经略深远海的“重器”,“乾动1号”可年产高品质大黄鱼200吨,它不仅是当地渔民心中的“蓝色粮仓”,更是中国智慧养殖技术的大胆尝试。“京东、盒马都有销售我们的鱼,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掀起团购热潮,订单排得满满当当。”福建乾动海上粮仓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建涛说。

从海上风电项目,到深远海养殖平台,再到漂浮式海上制氢平台,短短几年间,福州高新区诞生了一个个令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大国重器,带动福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跨越发展,助力福建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走到世界前列。

福州高新区:科技驭海 从“新”突破中科芯源的各种灯具已在深海捕鱼、搜救等领域广泛应用。记者 石美祥 摄

协同创新

细分领域百花齐放

在海洋科技创新中,不少院校机构、中小企业从各自赛道中突围,加强陆海统筹、跨界合作,在细分领域中崭露头角。

海面以下300米内是海洋的“黄金地带”,集中了全球大部分涉水经济活动。什么样的灯在海面下300米既能发光又节能抗衰?福建中科芯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透明荧光陶瓷产业化新一代LED照明技术给出答案。

近年来,福州不断向海进军。然而,应用于海洋照明的传统金卤灯,耗电大、寿命短,几乎一个月就要更换一次,提高了出海成本。中国科学院院士、闽都创新实验室主任洪茂椿带领团队研发的荧光陶瓷及其LED封装技术完美解决这一难题。

该团队在全球率先推出实用化单颗千瓦级COB光源,并将此拓展应用到水下集鱼灯、扫海探照灯等产品中,生产出全球首例万瓦级海洋照明灯,不仅比金卤灯节能60%以上,还能够防腐蚀、抗干扰,实现五年“零光衰”,具有维护成本低、作业效率高、使用更安全等优势。

“全国有2800艘大型远洋灯光船使用我们的照明设备,每年每艘船大约节省电量1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2吨。”中科芯源相关负责人介绍。

协同创新,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中科芯源的海洋照明灯仅是其中一例。

联合中国工程院侯保荣院士团队,福州高新区解锁了高端海洋防腐“卡脖子”技术,成功实现高端海洋防腐材料的国产化替代;为推动海洋领域科技项目研发,福州高新区科技局充分发挥闽都创新实验室、东福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优势,联合举办“成果转化直通车”等成果对接活动,助力海洋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同时,在省科技厅支持下,中国科学院STS项目福州高新区子专项设立,促成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成果落地转化。

更加贴近产业的创新平台,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福州高新区:科技驭海 从“新”突破杨华炜介绍福大北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北斗星基多网融合应用平台”。记者 石美祥 摄

在海上通信领域,福建福大北斗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建设了全省唯一为海陆空提供通信定位服务的“北斗星基多网融合应用平台”。福大北斗董事长杨华炜介绍,该系统能为海上渔船提供有效的通信网络、位置监控、气象通知、消息发布及台风预警等服务。

不仅如此,福大北斗研制的船载终端、北斗WiFi盒子等产品已在浙江、江苏、辽宁、山东、上海、福建等沿海省份广泛应用。

“近年来,福州高新区以‘海上福州’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涉海科技成果转化,在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海洋科研攻关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福州建设海洋强市作出积极贡献。”福州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

聚链成势

“蓝色药库”加速研发

同样一片海,在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其清眼里,它就有了不一样的价值。

福州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品种多样,“捕养加”“渔工贸”均居全省首位。张其清瞄准海洋废弃资源,向海问药,变废为宝。

从小小的牡蛎壳中,他提取研制天然煅烧多孔骨修复材料,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个利用废弃贝壳制造的体内植入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骨填充材料”,该产品打破国外垄断,不仅大大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也引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高端医疗器械的新方向。

利用废弃的鱼鳞、鱼皮、贝壳等,张其清带领团队提取制成医用胶原膜及医用胶原修复膜,可实现人体皮肤和组织器官的再生修复,目前已经在骨科、口腔科、整形外科、五官科和神经外科广泛应用,销售范围覆盖全国28个省份500多家医院。

在福州高新区,像吉特瑞一样向海问药的涉海科技型企业还有不少。

福州海域海藻资源丰富,加工后的藻粕往往用来当饲料。福建蓝昊肽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福州大学、美国多所知名大学,用藻粕造出了世界领先的高科技生物药品,填补了业内空白。

福州高新区:科技驭海 从“新”突破福建亿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实验室里工作。记者 林双伟 摄

日前,闽江学院海洋药物研究中心与福建亿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的2024年度福州海洋研究院“揭榜挂帅”科技项目——“诊断用途鲨源小型化抗体快速创制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取得重大突破,这标志着鲨鱼抗体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迈出坚实一步。

“项目的突破,不仅在技术上取得重大进展,更在海洋生物抗体创制领域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这一技术的成功研发,解决了长期以来海洋生物抗体创制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极大地提高了创制效率,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亿彤生物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这一技术,企业将开发出更多高效、稳定、安全的海洋生物抗体产品。

向海问药,是福州高新区蓝色经济版图中的重要一块。福州高新区聚焦“蓝色药库”建设创新,形成了“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发展态势,海洋生物医药成果频出。

同时,福州高新区还多措并举做好海洋领域引才、留才工作,通过企业引才渠道,聘任中国工程院谢和平院士、侯保荣院士,中国波浪能第一人游亚戈研究员为首席科学家;选任张其清等各级海洋领域科技特派员30余人。

迎着海洋东风,助力“海上福州”建设,多年来,福州高新区拥抱海洋、深耕海洋,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新质生产力“蓝色引擎”,不断向海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