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工作动态

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写在“海上福州”建设30周年之际

来源: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11-16 09:35:20  

福州与海,有着不解之缘。

这座城市胸中藏海,海域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963公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门户,也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

这座城市以海为途,昙石山先民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开创了八闽人文血脉的先河,在广阔太平洋上开枝散叶;郑和、王景弘带领下西洋的船队从长乐出海,亲仁善邻,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或著书立说,或兴办船政。

这座城市奋楫逐浪,于1994年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30年来持续推进“海上福州”建设,加快打造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动海洋经济由小到大、由大到强。

……

逐梦海洋的故事,在时间长河中不断书写。今年是“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30周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日前,福州召开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会,号召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潮起东南 向海而歌——写在“海上福州”建设30周年之际位于连江县定海湾的“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记者 林双伟 摄

15日,“海上福州”开启新篇章,以“承载人类梦想 驶向星辰大海”为主题的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榕启幕。这座城市再次汇聚全球智慧与力量,共同探索航海装备产业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创新发展的可行路径,让“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不断从理念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引领人类海洋文明发展进步的鲜明旗帜。

风起帆张

海洋产业蓬勃发展

向海图强,产业支撑是关键。放眼今日福州,绵长海岸线愈发富饶,海洋渔业、临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等海洋经济一路高歌,“蓝色引擎”强劲有力,牵引着福州奋楫扬帆。2023年,福州市海洋生产总值32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

海洋渔业挺进深蓝,渔业产值连续多年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远洋渔业基地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加快建设,宏东渔业在非洲建立了我国海外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福州鱼丸年产值突破100亿元,福州荣膺“中国鱼丸之都”“中国海带之都”“中国鳗鲡之都”等称号。

临港工业风生水起,四大产业基地强势崛起。江阴化工新材料专区以发展化工原料多元化和新材料为主,汇聚万华化学、中景石化、坤彩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可门临港产业基地先后落地申远新材料、合盛气体、申马新材料、中国华电等领军企业,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现代化能源产业、现代港口物流产业链条;罗源湾北岸冶金建材产业基地构建以宝钢德盛、闽光钢铁等企业为龙头的重点港口工业产业集群,累计引进新能源配套项目25个,总投资超100亿元……一个个临港产业基地犹如“聚宝盆”,汇聚向海图强的雄浑力量。

海洋新兴产业蓄势腾飞,“最大”“首个”不断涌现。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机组的发电机、叶片、轴承、电控系统等关键部套技术均达世界领先水平;马尾造船厂建造的我国首艘装载国产化科考装备的载人深潜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号”,助力“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完成万米深潜科考任务;达华集团专为大中型海洋渔船打造的新一代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已覆盖全省5000艘、全球近10000艘渔船,为数以万计的渔民提供服务……以海洋高端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向好,“高新蓝”正成为激活海洋经济的新引擎。

求新求变

海洋科创蓄势前行

福山之麓,一座海洋经济科创高地强势崛起,成为“全省海洋经济会客厅”,常年客似云来。一年前,乘着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在榕举办的东风,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昊科技关注到了福州。福州市及鼓楼区在海洋经济规划、人工智能、交通规划等方面的政策,让他们看到了水下高端装备的巨大发展机遇,于是决定将福建总部落户于此。此后,福建申昊依托“海上福州”,不断推动海洋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诞生于中心城区的海创高地,打破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思维定式。以此为代表,福州不断汇聚起经略海洋的创新动能,设立福州海洋研究院,嫁接6个海洋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建设4个海洋科创成果集中转化区,形成了“1+6+4”的海洋科创体系。目前,已培育涉海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涉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8家。

创新赋能,“海上福州”成为海洋富矿——

弃之无用的牡蛎壳如今走向了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甚至贵比黄金。由福建吉特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张其清团队研发生产、全球首个用废弃牡蛎壳制成的“骨填充材料”已经进入市场,每克卖到2000元左右。这一首创标志着中国产品在全球的体内植入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也能变成源源不断的氢能。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联合开展的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获得成功,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世纪性难题,向世界展示出零碳能源的中国方案。

创新赋能,“海上福州”打造智慧海洋——

全国首幅渔业专题电子海图在榕发布,汇集渔业数据与海洋空间基础数据,可应用于渔业资源管理、航行安全保障、跨部门行业监管、汇聚行业集群等场景,不仅赋能福州、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更为绘制全国沿海地区电子海图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技术路径。

全省首个智慧渔港项目落户黄岐国家中心渔港,推动渔港、渔船、船员的管理由传统手段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只要轻点鼠标,船舶在哪、船员是谁、船舶是否遇险等情况一目了然,有效解决港口内船舶进出无序、船员违规出海问题,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挺进深蓝

海洋开发不断拓展

走进福州港江阴港区,繁忙的作业景象映入眼帘——作业端,高大的龙门吊左右移动,堆场中拖车往来穿梭,远洋货轮有序进出;建设端,6号、7号泊位扩能二期项目进入冲刺阶段,建成后将和1号至5号泊位共同组成省内规模最大的单体连片经营集装箱港区。

港口是挺进“深蓝”的重要锚点。30年来,福州坚持陆海统筹,深化港产城融合,不断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效益。

港口建设争先进位。福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推动基础设施补短提级、港航服务业态升级,促进港产城融合和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如今,福州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7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85个,总通过能力近2.2亿吨,航线通达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福州港货物吞吐量达3.32亿吨、居全球第17位,较2022年上升2位,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江阴港区开通内外贸航线67条,其中“丝路海运”航线13条,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区域发展提速增效。港口蓬勃发展离不开工业腹地作为大后方的稳固支撑。近年来,福州临海区域蓬勃发展,产业链、创新链不断延伸。在福清湾、江阴湾、罗源湾、闽江口等四大湾区,江阴化工新材料、连江可门高端新材料、铝基新材料、绿色高端钢铁新材料等四个千亿级产业基地加快打造,建成全球最大己内酰胺全产业链生产基地,2023年临港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360亿元。

海洋牧场量质齐升。福州在全省率先发展“百台万吨”深远海养殖装备,以工业化思维打造“海上粮仓”,至今累计投放12台套深远海养殖平台,投放数、投产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定海湾,分布着“闽投1号”“定海湾1号”“泰渔1号”“乾动1号”等多个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所在海域风浪大、水流急,它相当于鱼类的“健身房”,因此这里养出的大黄鱼口感接近野生鱼类,品质和价格更高。

相融共生

海洋生态持续向好

沿着海岸线向北,在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陆海交接处,一片红树林绿意盎然。“瞧,卷羽鹈鹕又来了!”摄影爱好者连连按下快门键,留住“国宝”展翅腾飞的灵动身影。

这片滩涂,曾经被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严重侵扰,航道堵塞,水质下降,几近荒废,如今重披“绿装”,一跃成为福州境内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红树林,也是福州海洋生态修复的又一成功典型。

在海洋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同时,福州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生态开发和保护并重,海洋生态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变化,出现在了海岸。在福州滨海新城岸段,一条壮观的森林景观带和蓝色大海相互映衬,35公里滨海岸线、25公里沙滩生机勃发,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变化,还出现在海上。随着海上养殖转型加速升级改造,在连江、罗源等海域,塑胶浮球整齐划一,从源头杜绝白色泡沫等海漂垃圾。

变化,也出现在海里。从竭泽而渔到增殖放流,十几年来,福州在近岸海域、闽江流域放流各类海水淡水苗种超70亿尾(粒),放流种类、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入海排口水质达标率88.4%,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85.9%……一组组数据,成为福州守护“蓝色家园”的有力写照。

坐拥海洋生态优势,福州顺势而为,开启“先人一步”的绿色探索。从颁发全国首张蓝色碳票、首创“渔业执法+蓝碳修复”生态补偿机制,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有福之州不断推动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协同互促,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