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投资福州 >> 招商经验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招商引资营商环境15条重要论断!

来源:招商引资内参  发布时间:2018-08-29 10:47:59  

  1、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指示要求,始终把企业、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有力支撑。

  2、使数据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优化营商环境,要认真倾听服务对象的感受和诉求,在单项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整体全面优化,让市场主体有更大获得感。

  要大力推动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使数据成为科学决策、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

  3、政府要习惯多让用户找找茬,提意见

  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打响独具特色的上海品牌,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在当今世界发展洪流中勇立潮头。

  我希望浦东在这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重中之重是找到企业、用户、市场主体,去问他们的感受。

  政府要习惯多让用户找找茬,提意见。用户才是上帝、他们最有体验感、最有发言权。

  4、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

  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增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总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感觉,把这“三化”做强了,就是上海营商环境最吸引人的地方。

  5、打造上海营商环境不可替代的新标识

  当前营商环境培育,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已有强项要更强更优。上海政策公开透明、办事规范,法治环境总体水平较好。要看到自身优势,继续努力;更要提升标杆,不断追求卓越,把长板拉得更长;

  二是短板弱项要提升补齐。要对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短板做一次全面梳理,尤其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实施革命性流程再造,排出补短板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补齐补好;

  三是特色亮点要打响品牌。要围绕效率优先、创新优先等进行积极探索,打造上海营商环境不可替代的新亮点、新标识,真正使特色更特、亮点更亮,形成强大的“引力场”,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6、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切实增强紧迫感提升城市软实力。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拿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赢得新优势、掌握主动权。

  要切实增强紧迫感,着眼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抓铁有痕抓落实让企业有获得感。要以抓铁有痕的力度,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任务举措的落实,让企业有更大获得感。

  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让市场主体、服务对象提出意见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帮助我们改进不足,提高效率。

  7、该放的权要放得更彻底、更到位

  该放的权要放得更彻底、更到位,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

  该管的要管得更科学、更到位、更高效,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审批为特例;

  服务要更精准、更贴心,政府公务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8 、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

  政府要千方百计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甘当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要强化数据共享和协同应用,加快推进网上审批,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用公务员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企业的“发展指数”。

  9、打造营商环境需要各部门主动跨前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全市所有部门的事,各单位需要主动跨前,不能满足于底线要求,不能等着别人来沟通。

  要把政府部门纵向、横向的数据共享,视作检验协同的试金石。

  上海一定要做到数据共享,我们不缺技术,不缺思路,现在缺的就是下决心整合。

  10、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法治环境是营商环境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政法部门要找准定位,把制度创新作为主攻方向,着力降低执法司法制度性成本。

  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及时跟进法律服务手段,积极营造既规范有序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市场主体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11、要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上海能有今天的成就,关键一条就是抓住改革开放特别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赢得了发展先机。进入新时代,上海肩负新的使命,也面临新的竞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拿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赢得新优势、掌握主动权。

  要切实增强紧迫感,着眼于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为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2、提升环境软实力,做好3方面工作!

  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增强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必须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不断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总的目标,就是要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1) 已有强项要更强更优。

  上海政策公开透明、办事规范,法治环境总体水平较好。要看到自身优势,继续努力;更要提升标杆,不断追求卓越,把长板拉得更长。

  (2) 短板弱项要提升补齐。

  要对营商环境方面存在的短板做一次全面梳理,尤其对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实施革命性流程再造,排出补短板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补齐补好。

  (3) 特色亮点要打响品牌。

  要围绕效率优先、创新优先等进行积极探索,打造上海营商环境不可替代的新亮点、新标识,真正使特色更特、亮点更亮,形成强大的“引力场”,不断增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13、加强经济管理放权和社会管理放权!

  要以抓铁有痕的力度,抓好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任务举措的落实,让企业有更大获得感。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让市场主体、服务对象提出意见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帮助我们改进不足,提高效率。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跨前一步,加强协同,打好“组合拳”。要推进政府层面的改革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

  在“放管服”改革上,该放的权要放得更彻底、更到位,把经济管理权放到离市场最近的地方;把社会管理权放到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该管的要管得更科学、更到位、更高效,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前审批为特例;服务要更精准、更贴心,政府公务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各级领导干部要敢闯敢试、勇于担当,带头抓改革、促改革,在提供更好的制度供给上不断有新的突破。

  14、要着眼环境最优,吸引有效投资

  投资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清楚。这几个是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

  (1)项目审批服务问题。

  自从狠抓了审改,各地搞服务代理制,有些地方还搞了模拟审批,节约了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基本做到了“围墙内的事企业办,围墙外的事政府办”,企业比较满意。现在意见比较集中的是中介服务。我们要“蹄急而步稳”,于法周全、于事更简便,下大决心抓下去,加快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出台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并开展相关改革试点,推进省市县行政审批“一张网”建设,进一步把政府服务做好。

  (2)市场环境问题。

  我们这里市场经济发达,从政府到企业、到民间,比较讲信用、讲市场规则,这是我们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国务院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这项工作,政府要以身作则,切实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搞得更好,让市场环境更有吸引力。

  (3)政策环境问题。

  我们老抱怨人家政策优惠力度大,而我们比较规范。低水平的政策比拼,我们拼不起,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中央态度非常明确,要大力清理整顿,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对全省是个大利好,我们要做得更加公正透明,让投资商更加安心、放心、定心。

  (4)人居环境问题。

  很多企业投资我们,很大程度上看中的是好山好水好风景,这是环境的魅力。我们要花大力抓好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更多优秀人才在这里安居乐业,让企业在这里生根发展。

  15、“一网通办”是营商环境的关键环节!

  全力打响上海“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群众和企业获得感。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服务事项,要力争做到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逐步实现协同服务、一网通办、全市通办。对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进行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做到全市网上政务服务统一入口和出口,线下便民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就近办理,减环节、减证明、减办事时间、减跑动次数,从“群众跑腿”转向“数据跑路”。加快建设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党政群等各方面要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大局观念,共同参与支持,让各项管理更智能、各类服务更便利。要高起点建设市大数据中心,逐步汇聚融合政务、行业、社会等各方数据,推进数据资源归集、治理、共享、开放、应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