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投资福州 >> 招商经验

招商引资是个细活儿——苏州成功招商的案例启示

  发布时间:2016-11-23 10:57:48  

  苏州和昆山的经验不能照抄,但可以借鉴其成功的思考视角和理念,招商没有模式,成功的模式只能是自己独有的,那要靠每一位桐城人真心实意地干出来。

  埋怨没有出路,逃跑没有出路,坐等更没有出路。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发挥,也许桐城大发展大跨越的出路就在眼前了。

  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的经济减速,国际市场需求突降,内外经济陷入困境。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正确看待招商引资工作?笔者带着“当前形势下,桐城发展要不要招商?能不能招商?怎样招商?”的疑问,联系上个月随市党政代表团考察苏皖四市的见闻特别是这几年来苏州的巨大变化,作了反复的思考,感慨颇多。

  听人说,30年前的苏州,骑着自行车20分钟就可穿越全城,而今天,老城居中,新苏州、洋苏州左右两翼,苏州的发展、腾飞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1000万生活在苏州的人中,有400多万人来自全球各地,他们是来投资创业的人,是和老苏州人一起来建设新苏州的人。5年前,苏州人就创下了一组令人震惊的业绩:招商引资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二,进出口总额全国第三,GDP总量全国第四,固定资产投入全国第五,财政收入全国第六。桐城要实现跨越发展没有招商引资、没有创新不行。在当前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招商引资不是无可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必有可为。但桐城招商引资工作也开展了多年,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可是桐城与苏州比起来为什么看不到什么大的发展呢?可能是我们的招商引资工作还停留在政策性的、方向性的、概念性的层面,缺乏精细和深入。在目前全国大招商、大引资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应该尽快进入技术的层面,多做实事,多干细料活儿。

  一、当一个地区、一个人特别想发展而又被逼无路时,一些“出格”的想法常常由然而生,且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州人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也许很多人想像不到,苏州的昆山曾经穷得连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他们想发展,筹备搞经济开发区,却又不被承认,怎么办?当一个地区、一个人特别想发展而又被逼无路时,一些“出格”的想法常常由然而生,且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他们打着“国家级自费经济开发区”的旗号到香港去招商引资,当时的县领导还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直言:“欢迎你们来投资,欢迎你们来剥削。”他们的这种做法和说法有点儿出格,但招商引资终结出硕果,昆山的财政收入只用了6年的时间就从1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00亿元,接着又只用了两年时间(2004年、2005年)从100亿元增长到了200亿元,去年达到了272亿元。苏州人的“敢”的精神、意识已经进入到了极高、极深的境界,没有这样的境界,就不会有苏州的变化。从政策上看,苏州并没有什么特殊,地价也不便宜,他们靠自身与外商生产力要素的优势互补,一批一批地把外商招了过来。

  招商引资的关键就在“敢”。苏州人自己也承认,推介自己,脸皮真的要厚。比如说昆曲,现在被联合国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当初他们往外介绍昆曲就是源自昆山时,他们自己的心里都没有底。话说出去了,回来后一定要把活儿做好。现在昆曲在昆山开始挖掘、普及、提升。文化的渗透,提高了昆山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提高了苏州招商引资的感召力。如果没有苏州人敢于“厚脸皮”的精神,能有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吗?

  苏州人的“敢”,体现了他们强烈的发展愿望,也是创造苏州奇迹的力量源泉。我们桐城人也曾“敢过”,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桐城人就把自己的小塑料袋卖到了大江南北,桐城的塑料产业也迅速崛起,闻名全国。当前,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招商引资的背景下,我们没有人家那样丰富独特的资源,没有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没有更好的区位优势,怎样才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敢”。“敢”是一种创新、一种创造、一种资源、一种愿望,更是一种力量。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省级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我们要继续弘扬“敢”字精神,要敢于去想,更要敢于去干,敢于去闯。金融危机形势下,招商引资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没有现成的套路,喊不来,等不来,只有去闯。要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不唯书,不唯上,既要弄通政策,更要用活政策。政策明确规定不能做的,要按政策办,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不能做的,我们就要大胆去尝试。面对困难、风险、挫折,甚至失败,不能回避、退缩,要敢闯敢试、勇往直前。

  二、有人来,就有人气,就有资金。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苏州除了古城、古镇、古园林外没有太多的资源,靠着太湖却没有占到风光。苏州是鱼米之乡,过小日子很好,但要大发展,没有大投入是万万不行的。苏州人也曾去找中央要钱,要政策,就像深圳、浦东那样,可那时国家也穷。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刚刚起步,有中央的支持。有人认为大树底下好乘凉,等浦东发展了,我们不就被带动起来了吗?可大多数苏州人不这样去想,他们不仅要乘凉,更要阳光和雨露。等浦东发展后再来辐射苏州、带动苏州太慢、太久。苏州人要同步发展。自己又渴望发展,中央不给钱不给政策,怎么办?找钱。找钱就是招商引资。苏州人是靠古城、古镇、古园林的文化品牌吸引资金的。上海引资,盯住世界500强,盯住欧美企业。苏州人就把目光重重地投在了台商身上,同根同源同血脉,苏州的文化风情更是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吸引住了台湾同胞。当然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全市上下一致认为,要改变过去小桥流水、小家碧玉、小富即安的小苏州形象,要做大河奔流、大家闺秀、大步开放的大苏州人。他们敞开胸怀,接纳所有愿意到苏州来投资、来创业、来建设的外地人,他们真心实意地把投资商当成亲人、恩人。对此,政府规划先行,让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快速发展的载体,努力创造“让居者乐居,让投资者赚钱,让旅游者快乐,让创业者成功”的综合投资环境。苏州人说得好,什么公有私有,关键是有,有就是硬道理。有人来,就有人气,就有资金。在苏州的大手笔招商历程中,最成功的当属引进了新加坡工业园区。这个园区的引进,不仅是资金项目的引进,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并通过这个引进,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观念。大老板想来,小老板也想来。有一位台湾老板,刚来苏州投资时仅有50万元人民币,他带了58个员工来,做小食品生意。苏州人不嫌弃他,他也努力拼搏。10年过去了,他现在的资产已经10个亿了。苏州的许多台湾老板都是跟上来的。而我们有不少人眼睛只盯着大商巨资,眼里只有“绩优股”,没有“潜力股”。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招商不能只盯大不要小,抓小才能引大,小的培育好了,大的就跟上了,小企业通过发展就成了大企业。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样简单的道理,在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大潮中,恐怕我们远没有苏州人认识得深刻。苏州人从抓住台商开始,上海人引资盯住了世界500强,我们抓什么?我们没有苏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尤其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投资紧缩的今天,我们就是要抓住金融危机,“危”始于金融风暴,始于运输、人力资源等生产成本增加,外贸出口严重减少,“机”得于发达地区一些企业迫于金融危机压力,寻求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大多数有向内地欠发达地区转移和继续投资的意愿。现在,已经出现企业西移,甚至产业整体性西移的现象。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我们的目标清晰可见。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出现“拐点”,于转弯处奋力超越,往往是棋高一着,成效明显。也许我们说过很多次“转危为机”,但是我们更应该把这些能“转危为机”的具体的、技术的、方法的“细料活儿”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苏州经验总结起来似乎也很简单,可他们还是屡屡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用创新、用先觉、用解放的思想创造奇迹。桐城是否可以在创新的道路上,用更加解放的思想走出一条招商引资实现跨越发展的新路来?我市依托众多走南闯北的“小能人”,经过多年努力,初步形成了塑料化工、印刷包装、汽车配件、制刷、蛋鸭产业聚集地,但我市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高层次的产业链,企业规模小,生产工艺不先进,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缺乏高层次的研发机构。当前,我们应该抓住金融危机影响下产业调整、资金流动、产业转移的大好形势,根据我市的资源、产业和人才优势,着重确立几个产业项目规划,把招商引资重点转移到产业招商上来。集中到围绕优势行业,吸引研发机构,建立项目孵化公司,项目孵化成功后进行资产转让,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产业企业落户桐城,形成完整、高层次的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