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走进福州 >> 风土人情

寻找老福州的年味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18-02-08 09:50:36  

  农历新年已在眼前,寒意遮不住大街小巷里的年味。农历春节是福州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古称元日,俗称“做年”。春节不仅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你知道传统福州人“做年” 时间有多长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么时候才算正式结束的?这当中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掌故与趣闻,又蕴含哪些丰富的文化内涵?

寻找老福州的年味

寻找老福州的年味

寻找老福州的年味

  福州民俗画家陈友荣创作的闽都春节民俗画。

  谈及老福州人“做年”,福州民俗专家邱登辉介绍说,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初一、初二、初三;其二,农历十二月初一“筅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这两个多月都在“年”的概念里,即“年暝兜”;其三,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九(拗九节)都算过年,历时45天;其四,农历十二月廿四祭灶到正月廿九拗九节。

  福州民俗画家陈友荣曾创作20多幅闽都春节民俗画,向大家展示福州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在他看来,老福州过春节主要分为4个阶段:腊月廿四到除夕,祭灶迎春祭祖守岁;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四,拜年访友讨压岁钱;正月十五到正月十八,观灯迎神闹元宵;正月廿九这天送拗九粥,春节结束。

  民间故事充满思辨哲理

  邱登辉用“福州三十晚上吃虾米芥菜粥”“尚书庙躲债做亲家”两个民间故事,讲述老福州人的“做年”习俗。

  “福州传统的过年民俗,都是和谐社会不可缺乏的道德修养。比如,大年三十晚上,传统要吃一碗虾米芥菜粥。”邱登辉说,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全福州只有福州大饭店坚持这个传统。在那里订年夜饭,饭店最后会赠送一碗虾米芥菜粥。服务员就讲这样一个有趣的典故——

  古时有一对夫妻,丈夫是穷秀才,大年三十晚上没有鸡、鸭、鱼、肉,就煮虾米芥菜粥。他们吃粥时,苦中作乐,挑出虾米里小鱼、小蟹、小虾给对方,说“你吃一条鱼”“你也吃一只虾”。邻居听了觉得非常好奇。熟知,第二年穷秀才就中了状元。

  “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心态很重要,乐观应对逆境,定会苦尽甘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能量。”邱登辉不无感叹地说。

  尚书庙躲债做亲家的故事,同样蕴含丰富的哲理。

  以前,福州生意场上,债权债务都要在除夕结清。还不起债的人,不是躲到澡堂里去洗“躲债汤”,就是到台江区坞尾尚书庙通宵达旦地看“躲债戏”。

  据传,某年除夕夜,照样有许多人在看“躲债戏”,其中有姓何和姓李二人并排而坐。老何问老李:“兄弟,你到底欠人家多少跑来看戏?”老李说:“我那小本生意,一年不赚还蚀了本,共欠人十六两。”“十六两还不起,来看戏,太不该了。”老何遂把身上仅剩的一些银票给了老李,叫他去还债。

  老李接了银票换成银子还债。走到大桥头,见一老人穿得单薄,手捧木盆在卖河鳗。“你是卖了鳗才回家过年? ”老李问。老人点点头。老李想帮帮老人家,就从迎春袋里抓出一把碎银买了鳗。

  老李回家后,如实告诉妻儿。他们准备把河鳗炖了好过年,伸手去抓时,河鳗一滑,掉入翘起的地板下。家人赶紧找,河鳗不知去向,却扒出一个装满元宝锭的缸子。老李想到帮他还债的何老板,抓起两锭金元宝跑到尚书庙。此刻时近五更,何老板还在看戏。老李把刚才发生的事和家人的意见说了一遍,“赶快回去和家人一起做岁。”

  “两个好心人,在看躲债戏时偶遇,想不到在戏台下演一出互让互帮的戏。以后二人成为好朋友,后来成了亲家。‘躲债做亲家’也成为佳话,一直流传下来。”邱登辉说,大家要记住好人有好报的道理。尽量帮助别人克服困难,这也是一种亟待继续发扬的正能量。

  从识谚语到了解闽都文化

  汉代时,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这一天。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改成春节。“春节风俗首先与立春有关。春节时,农民往往有看征兆占卜年岁丰歉的习俗,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立春天气晴,百物好收成’等谚语。”福州文化学者赵麟斌在其著的《福州民俗文化述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有关春节的谚语,多是民间集体创作、流传,最接地气,这些句子不仅在内容方面充满智慧、哲理,而且也体现了语言的韵律之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元宵但看初八灯”,这句民间谚语源自福州的一句老话。

  已故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提出,按福州传统习俗,正月初八,是市民开始为亲友买灯、送灯的日子,标志着元宵佳节进入倒计时预热阶段,正月十五彩灯斗艳的情形在正月初八时便可一见端倪,所以对未来的预测,可以用这个谚语。

  “‘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这句谚语常用作预见美好的结局。”邱登辉说。

  福州下渡尾有个书生叫刘景文, 晋京赴考经山东, 住进一家客栈。半夜忽闻一女子啼哭,得知乃苏州姑娘沈翠兰,陪母省亲不遇,盘缠耗尽,母又病故在客栈。刘景文解囊相助,施恩不图报,沈翠兰深受感动,愿以身相许,他以功名未就为由婉拒。两人遂结为兄妹。刘景文赴考成绩欠佳,题名无望。沈翠兰回苏州后被选入皇宫,不久成了爱妃。她把与刘景文结为兄妹的事奏明皇上,皇帝大为感动,朱批刘景文为今科状元。喜报很快送到福州刘景文的家。这天恰逢下渡尾迎神将结束,突然传来刘景文中榜的喜讯,为了庆贺,乡里重新召集迎神队伍,增加了高跷、台阁、陆地行舟等节目,并破例入城。一路观看迎神的人都高兴地说:“下渡尾迎神——好看在后啊。”

  特色食品裹着浓浓的乡愁

  春节饮食习俗志书中多有记载,主要有过尾牙、办春酒、拗九粥等。

  “福州上下杭地区自清代开始,从商业经营衍生出的春节民俗文化底蕴丰厚,有过尾牙、办春酒等习俗。” 邱登辉说。

  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与东南沿海的土地神崇拜有关。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福州人的年,往往就是从腊月十六日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办春酒,少不了福州特色的食肴春饼。春饼的做法是,在用面粉做的薄皮上铺油酥的苔菜,卷上炒熟的豆芽、韭菜、香干、肉丝、虾干等馅料,讲究的人家用油炸,叫炸春,酥香可口,有“春到财到”“春卷包财”之寓意,历来为上下杭商家津津乐道。

  农历正月二十九日为拗九节,这是福州语系独有的传统节日,其习俗是吃拗九粥,来源于孝子“目连救母”的故事。这天清晨,民间各户以糯米煮粥,佐以花生、桂圆、红枣、荸荠、芝麻、红糖等,烹制成拗九粥,先献荐祖先,再孝敬父母,然后合家当早餐。以前,福州人还会在煮好的拗九粥中加上一个削好的荸荠,这个荸荠的头要留着,意思是多子多孙。

  “近代以来,福州民间还将拗九与过九联系起来。福州俗信‘逢九必穷’,‘送九’者除送粥,还要同时送太平面。此节俗流传至今,并发展为孝敬节,很有意义。正如拗九节之歌《掼粥掼到厝门口》唱的那样,‘一碗甜甜的拗九粥,一箸一瓢羹都是孝’。”邱登辉说,吃了拗九粥,才算年过完,家家户户烧了过年的花灯,放完积攒的鞭炮。(记者 树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