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走进福州 >> 风土人情

陈章汉力作《三坊七巷赋》即将面世 本网独家披露创作心路

来源:福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6-14 09:18:24  

  创作完福州“九赋” 《三坊七巷赋》成一个未了心愿

  记者:您从《闽都赋》开始,创作过多篇关于福州的赋体文,人称“闽都九赋”,并有多篇被刻在公共场所,不少还是用您的书法刻字,成为一道特殊的公共文化景观。除了“九赋”之外,我们了解到您已在创作《三坊七巷赋》,请简要介绍一下创作的缘由,是基于何种情愫想创作这么一篇赋?

  陈章汉:《闽都赋》是2000年创作的。五年之后,当时在我福州市文联主席任上,我们主办了一个全国文联系统的研讨会。主题是“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味和艺术含量”。研讨会上我做了主旨发言,因为我经历了当初五条长廊的建设,在那以后五年内有意识地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品味和艺术含量建设中,因此才有了后来越来越多的赋。

  于是,从《闽都赋》开始,有了《鼓山赋》《马江赋》《福州温泉赋》《旗山赋》《昙石山赋》等这些跟福州有关的“九赋”。

  为何会创作《三坊七巷赋》呢?早在几年前,邀约不断,那时几个赋都在陆续创作,“九赋”当中还没写到三坊七巷,这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我想趁现在精力还够,时间也还允许,希望能一网打尽。真正推动我下笔“立项”的,是在2014年初。彼时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在长乐参加郑振铎铜像揭幕仪式时与我会面,他说看到我其他几个赋,问我以后还会写哪些赋。我说,《三坊七巷赋》也是我自己定的任务之一。他一下子敏感到其中的文化意味,说:“到时候你的《三坊七巷赋》立起来,我会亲自来参加剪彩。”这句话对我激励很大。

  2015年已完成初稿 单霁翔一句激励话更觉责任重大

  记者:您创作《三坊七巷赋》从萌生动念到酝酿准备到初稿面世,前后大概花了多长时间?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因素影响着您创作的推进与深化?

  陈章汉:初稿两年多前就已动笔,大概是在2015年初。但稿子从2014年初算起来,算是推迟了三四年。为什么会推迟?因为单霁翔2014年跟我说的那句话,反而推延了我完成《三坊七巷赋》的时间。

  怎么说呢?我太郑重其事了,特别是耕读书院就居于坊巷间,近乡情更怯嘛。我现在在三坊七巷体验生活,越发感到它的博大精深,更觉得自己必须花更多精力,来了解它、挖掘它、感受它,以期与我的心灵空间、方向、精神相契合。因此,反而弄得我不敢太快出手。

  写作过程中,我经常跟黄启权、卢美松等长期关注地方文化的老前辈们一起去三坊七巷踩点,每次都能感受到三坊七巷的文气。就像电台的频道,如果人没有这个文化情怀还接收不到。我们正好是喜欢做这一块,频率很清晰,很对路。

  跟你讲个故事,对我感触很深。三坊七巷的妈祖庙天后宫我们去了很多次。当年受到保护之前里面还住着几个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天后宫被“肢解”了,还有工厂在里头,那就变成宿舍了。走访中经常碰到一位中年妇女,每次去她都跟我们说,一定要好好保护起来。她天天去拜,但老有人赶她出去,她就对赶的人说那是妈祖,是保平安的,为什么不让拜。民间这种情怀让人很感动。

  现在我退回来看,这件事影响到我。我在赋文最后一笔写到:三坊七巷大家不要忘记,它是跟大海相通的。为什么它有水流湾?水流湾是跟大海相通的。虽然水流湾现在没了,但是要记住,水流湾当时流到淮安,淮安当时是通海的驿道。那是我们福建的母亲河闽江分叉的地方,一边是白龙江到北港南港那边,一边是乌龙江。为什么我会特别注意到水流湾?因为没有水流湾就没有天后宫,说明天后宫在古代三坊七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