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走进福州 >> 风土人情

解密福清海丝版“清明上河图”故事

来源:福州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05-17 10:18:49  

解密福清海丝版“清明上河图”故事

  古厝上的家风家训墙。

  大海边的高山镇前王村不大,方圆不过1.3平方公里,人口仅2600人,一半在国内,一半在国外——若算上从元初开始踏海奔向世界各地的前王村人,海外的前王村子弟当以六位数计。在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就有个“前王村同乡会”规模甚大。到前王村采访不要问“您贵姓”,用村支书王友强的话说:“只要见是男的,你叫他‘老王’准不会错,都姓王。”蓝天、碧海、红厝、绿树,好客的男女老幼,到前王村采访感觉是享受;村史、厝史、家史、族史,好讲古的老人,让人很自然地温习了一把自元至今的福清海外交通史。

  全村一家:都是王审知长子之后

  海内外前王村人都是王审知第十一世、王延翰第十世王增的后人。南宋末年,30多岁的王增承世职,从福州城里来到福清,戍守在今福清、平潭一带。

  据淳熙年间梁克家的《三山志》载:宋时在福清、平潭一带设立了多个巡检司,如海口巡检司、松林巡检司、南匿巡检司等。松林巡检司位于今福清海口镇,海口巡检司与平潭甚近,南匿巡检司位于今三山镇南倪村。这些,与前王村王氏族谱记载“屯吾融平北里之峒山”相近。

  在村里采访,老人们还告知,当年王增带兵戍守福清六十都海防,即今东瀚村西安村一带。宋亡,坚决不仕元的王增选择在今前王村居住,先是以耕田、牧海为生,后家族依海上经商和造船而发达,子孙繁衍至一个村落,因居大海最前,且为王增家族成村的第一个村落,而得名前王村。今居于前王村的王姓关起门来是一家,全是王增的后人。

  造船起家:拾船钉捡到一筐金钉

  前王村至今保存着二十多座明清豪宅,每座豪宅都装着满满的与海丝有关的故事。

  十四扇大厝,是村中最大的古民居,连生于此长于此的村支书王友强都数不清大厝共有多少间房。他说:“我的祖上芝庭公生有二子,长子孟英读书,二子孟财跑船。孟财公是王增第二十一代孙,他先是与人合伙做船队,将中国货运到东南亚,后来赚了钱就开始请工人造船。”

  在村中人眼里,孟财公颇有传奇色彩。明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部分开海禁,拥有海商传统的前王村村民纷纷组成船队,做海外贸易,对远洋大船需求量甚大,王孟财看到商机,开办船场。他常往平潭的塘屿岛收购废船板和废船钉,有一次用极低的价格收购来一筐废船钉,磨一磨准备用来造新船时,发现居然闪闪发光,是金钉,因此发了大财。他在离旧家百多米的地方择地建新宅,最后选定在面向大海、面向古渡之地建起了大厝,原是六扇厝,人称“六扇底”,后随着生意越做越大,又在左右两边各加了四扇厝,形成了十四扇大厝。

  关于铁钉变金钉的传说,村里人更愿意相信王孟财做海商和造船生意发了大财,怕露富自我创作了一个发财的故事。

  明末的海盗猖獗、清初的海禁,都没有挡住王家人的海商之路,一直到今天王孟财的六世孙,依然是印度尼西亚一个庞大海洋运输集团的掌门人。他叫王良铠,改革开放之初就携重资回乡修十四扇大厝。在他看来,这里不仅仅是根,更是王家的精神坐标:勇敢向前,与世界各地人民和谐共赢。依然做着海商的王良铠儿孙辈,近年又出资重修十四扇大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