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走进福州 >> 风土人情

有福之州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17-02-14 18:43:29    作者:林山

  一卷译书醒国人

  1895年,一卷译书在风雨如磐的中华大地激起巨大的思想浪潮。这就是严复根据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的《天演论》。

  严复1853年出生于福州台江苍霞洲。14岁时,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对外招生,衣食住全包,每月还发津贴。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福建船政学堂第一届学生,学航海驾驶,后到英国留学。为开启民智,他开始向国人译介体现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文章和书籍,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论文和译著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希图“救国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被推崇为西学泰斗。严复是近代中国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思想的第一人。毛泽东评价他是“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之一。

  1912年2月25日,严复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校,严复被任命为首任北大校长。在此前十年,即1902年,福州人张亨嘉,受聘为京师大学堂首任总监督,相当于后来的校长。

  康有为说过:“译才并世数严、林。”说的是严复和林纾。让人惊奇的是,同样是从事翻译出名,比严复大两岁的林纾,也是福州人,也住过苍霞洲。

  林纾,1852年出生于福州鼓楼水部莲宅,字琴南,号畏庐,举人出身。1897年,林纾的妻子病逝,福州船政局魏瀚邀他到马江散心。听留法的王寿昌讲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故事,林纾感叹不已。随即由王寿昌口述,林纾用文言文将之译成《巴黎茶花女遗事》,署名冷红生。书由魏瀚出资交福州吴玉田刻印刊行,没想到大受欢迎,“一时洛阳纸贵,风行海内”。严复赠诗林纾:“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林纾先后译出世界10多个国家近百名作家的170多部作品,刊行150多部。商务印书馆曾专门推出“林译小说丛书”。“林译小说”成为翻译史上的专用名词。

  翻译,是在不同语言代表的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在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严复和林纾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开先巨人。而同样是福州人的陈季同,则是中国近代东学西渐的第一人。1884年,留法的陈季同遴选《诗经》、唐诗中的经典作品,将之译为法语,编为《中国人自画像》一书。1900年,陈季同的弟弟陈寿彭携手妻子,翻译了法国科幻小说大师儒勒·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这是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第一本中译本,也是中国第一本科幻小说的中译本。

  这几位福州人,占尽当时译坛风流。

  一门家风正能量

  闽学,是以朱熹创立的朱子学为主体的福建文化。黄榦是传播和推广朱子学的第一人。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福州人。23岁时,师从朱熹。勤学好问,聪慧觉悟,朱熹夸他“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把二女儿嫁给他。福州的竹林精舍建成时,朱熹叫黄榦“代即讲席”,并编《礼书》。朱熹遭“伪学”打击后,仍继续讲学。黄榦在建阳建潭溪精舍,让朱熹有讲道著书和憩息的地方。

  黄榦因母亲去世,回福州北郊长箕岭筑墓庐守孝并讲学,学生很多。朱熹病重时,手书“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给黄榦。嘉定十一年(1218),黄榦讲学江西白鹿洞书院。退休后返回福州,专事讲学,培养人才,编礼著书。初传朱子学的大都出于黄榦之门,所以史称“闽学榦成”。

  走进粉墙黛瓦的文儒坊,中段南侧19号古民居是陈季良故居。陈季良是海军抗日名将,抗日战争中,陈季良以海军中将衔代行部长职务,组织江阴海战。其实,这里也是“林则徐母家故居”。1751年,陈季良的高祖父陈兰泰出生于此,八年后,陈兰泰的妹妹陈帙,也就是林则徐的母亲,也在此出生。幼年的林则徐常随着母亲住在这里。

  陈帙是一位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林则徐在《先妣事略》中说母亲“通晓大义”,为让他专心读书,自己节衣缩食、日夜操劳。林则徐想帮点忙,母亲都会认真告诉他:“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所以,故居门口有联:“德承林母家声远;功著海军世泽长。”

  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交往的朋友多是志高行洁之士,父母的言传身教造就了林则徐淡泊、仁爱、勤奋的品格。林则徐从父辈传承的家教又用于教育子女,如前面说到的“十无益”格言。这种优秀家风在福州,在三坊七巷,成为人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闽都文脉传承,体现在婚姻择偶方面的,是不看门第看才气。有一天,少年林则徐在朱紫坊郑大漠宅门口避雨,郑大漠曾任河南知县,经和林则徐交谈,慧眼相中,就将长女郑淑卿嫁给这个教书匠的儿子。同样,后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将爱女林普晴许配给了家境贫寒的外甥沈葆桢。而沈葆桢之子沈瑜庆,读到林旭的文章,赏识其才气,就将女儿沈鹊应嫁给家贫的他。

  古有“孟母三迁”,闽都士族则择邻而居,都是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严复选择郎官巷,是因为儿子严叔夏娶了“板桥林”林尔康的女儿,也就是陈宝琛的外甥女林慕兰。严家后门出来就是杨桥巷,与林家不过几步路,儿女亲家成为“金厝边、银乡里”。严叔夏的女儿严倬云和辜振甫结婚,又成就了闽台联姻的佳话。同样,陈宝琛的四女陈瑜贞也住郎官巷,嫁给了杨桥巷“板桥林”的林熊祥,她儿子林衡道是台湾著名历史学家。

  一宅通两巷,家族联姻,是三坊七巷的特色传统。著名学者何振岱选择跟大光里的陈衍做邻居,梁章钜选择跟恩师陈寿祺同住在黄楼大院,也是一个道理。

  (此稿由福建省纪委提供,图为三坊七巷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