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榕城要闻

向新 向绿 向未来——福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19 16:10:3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被写进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绿色发展路径越来越明晰。

向新 向绿 向未来——福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游客乘福舟体验福州内河。记者 池远 摄

乘船畅游内河,可见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古树参天,一条条水上福道串起有福之州的山水之美;闽江河口湿地实现生态蝶变,珍稀鸟类从“稀客”变成“常住客”;海上“大风车”随风转动,源源不断产生清洁“绿电”,输送到千家万户……福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向新、向绿、向未来,一幅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持续推进全域治水

仙桥柳色、古堞斜阳……春日里的福州西湖水光潋滟,前来踏青、观柳、赏花的市民络绎不绝。“西湖太美了,每天吃完晚饭我都会沿着湖边散步。外地朋友游览西湖后,也对它赞不绝口,让我特别自豪。”市民林女士说。

这颗璀璨的明珠,曾经饱受淤泥堆积、水质不稳的困扰。拆除沿湖建筑、彻底清淤、全线截污……多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的西湖治理实践,福州市委市政府对汇入西湖的梅峰河、屏西河、铜盘河开展系统治理,全线截污,稳定来水水质,对西湖及周边水系开展全面综合治理,让西湖重焕新生。

以西湖治理为代表,福州市委市政府构建全域治水“七水同治”体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将“河长日”写入《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在水质全面提升目标完成前,把每月14日都作为“河长日”,叠加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行动。通过高位推进、全力攻坚,福州成功管理了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构建了强有力的水生态。同时,福州依托一城碧水清流,把内河建成文明河、经济河、旅游河。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这段时间去闽江河口湿地,除了欣赏春光,别忘了和已收拾好行装、即将北归的小天鹅、黑脸琵鹭、鸬鹚等候鸟道个别。

这一湾湿地,经过全面“退养还湿”、治理互花米草、改造生态鸟岛,逐渐成为候鸟在不同生存空间板块迁移、栖息的关键驿站。

“在福州,像这样的湿地,在保护、规划建设中的还有多处。”市林业局资源站副站长沈秋林说,福州湿地率为15.14%、居全省设区市第一,正通过系统性治理、保护性修复,将散落各处的湿地串珠成链,为更多迁徙、歇脚的鸟儿划出一条条生态通道。

不仅如此,“生态保护修复”的举措与目标也纳入今年福州的政府工作报告,福州市将争创国际湿地城市,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福州挥好“绿色指挥棒”,大自然的回应令人欣喜——“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组团到访,全球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在野外记录到中华秋沙鸭、丹顶鹤、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多种珍稀保护动物……

市林业局的最新数据显示,福州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目前分布有野生脊椎动物(含近海岸)722种,其中国家一级34种、国家二级110种;维管植物2851种,其中国家一级4种、国家二级59种。

从索取开发到精心呵护,福州将江河湖海、旅游、历史文化等要素串联,赢得更多的绿色空间,不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发展绿色低碳经济

如果要找出当下最时髦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一定占有一席之地。

走进位于可门经济开发区的申远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钢塔高耸、管廊密布,园区里却鲜见工人身影。“我们自主研发了信息化控制系统和实时监测平台,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管理。”申远产业园管理公司总经理陈曦说,产业园完整布局“锦纶6”八道产业链,既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又充分利用副产品,实现绿色高效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福州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打造了一批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标杆,也促进节能减碳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重点产业链。2023年,福州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园区等16家,省级26家。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福州积极抢占风电、光伏、氢能、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推动重点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形成以装备和应用为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有效提升新能源产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近日,中国铁建港航局中标华润连江外海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基础及风机安装施工工程(二标段)。该项目将批量化使用18兆瓦海上风机,并将成为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3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9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260万吨,还可节约淡水,减少相应的废水排放和温排水等。

近年来,福州深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战略产业向高端迈进、能源产业绿色转型为着力点,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注入新动能。(记者 颜澜萍 谭湘竹 蓝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