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榕城要闻

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解读:浓墨重彩绘兴景

来源: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4-02-28 10:46:29  

中共福州市委、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近日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市委一号文件。文件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部署要求,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重要引领,围绕“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一保证”,以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五大工程”为载体,对全市“三农”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新”在何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福州怎么干?27日,记者专门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关键词1 大食物观

重点发布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4万亩以上。

●践行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全面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确保土地整治新增耕地3000亩以上。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万亩以上。

权威解读

作为年度热词,大食物观已连续两年列入中央、省委一号文件。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仍然是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聚焦的头等大事。

大食物观下,粮食是核心基础。福州属于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量约占总消费量的五分之一,一直以来对外依存度较高。面对人多、地少的现实条件,福州如何有效确保粮食安全?

今年的文件重点从稳面积、增单产两方面着手推进粮食生产,提出多渠道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鼓励稻经轮作、持续建设“高标田”等举措,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米袋子”安全的同时,也要关注“菜篮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便将搞好“菜篮子”视为第一要务,每年雷打不动持续建设“菜篮子”工程。30多年来,福州坚持不懈将这件民生实事贯彻到底,蔬菜产量连续多年领跑全省。

今年的文件引导全市深入挖掘山海资源优势,扩大优质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加大珍稀、新特品种食用菌示范栽培力度,推动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发森林食品,加快建设“蓝色粮仓”,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让人民群众吃得饱、吃得丰富、吃得健康。

关键词2 农业科技

重点发布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能力,推动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加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支持建立育种创新联合体,加快推动育繁推一体化。

●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实施一批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项目建设。

●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完善乡村气象灾害监测网。

权威解读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

文件围绕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从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四个方面,对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作了具体安排。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在这一方面,福州率先布局,加快建设琅岐“菜篮子”种业创新中心、持续推进新品种展示示范等。文件还提出,要实施水产种业振兴三年行动,加大畜禽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力度,新建一批蔬菜、茉莉花、福桔、橄榄等种质资源库(圃、场),推动福州种业进一步提档升级。

关键词3 特色现代农业

重点发布

●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做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

●加快完善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探索榕台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新路径,积极谋划农业融合发展推广基地、农业良种研发与繁育中心(基地)等榕台农业项目建设。

●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交流,举办中国茶叶交易会、全国种子双交会,依托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培育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深入推进永泰县、福清市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权威解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发展壮大特色现代农业”章节,围绕建立健全福州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文件重点提出要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新建四类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70个以上,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园)、一县多园”现代农业梯次发展格局。

继续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链建设,在福州茉莉花茶、闽清橄榄、一都枇杷、福州鱼丸等具有福州标识度的农产品背后,将逐步形成“打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一二三产业贯通融合”的产业链布局。

值得关注的是,文件还以融合发展为主题,积极探索两岸农业农村交流合作发展新路径。从加快福清国家级台创园和永泰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提档升级、实施榕台村际交流计划、推动闽台乡建乡创合作项目等方面,深化榕台农业交流协作、基层交流往来和两岸乡村融合建设,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关键词4 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重点发布

●提升村庄规划水平,因地制宜推进不同类型村庄建设。

●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护河爱水、清洁家园”、村庄清洁“六清一改”等行动。

●强化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深化开展“河长日”活动,持续推进全域治水,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争创国际湿地城市。

权威解读

乡村建设要有前瞻性,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适应未来,必须全局、长远地统筹考虑。今年文件围绕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提出让农村逐步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具体要求。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推进不同类型村庄建设,整治既有裸房,持续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让村民住得舒心,为乡村留住更多人才。

另一方面,侧重乡村景观精雕细琢、乡村生态保护修复,针对性地对庭院、小公园等进行微改造、精提升,促进美丽生态与美丽经济有机融合。对古树名木、江河溪流、海岸沙滩等承载浓浓乡愁、不可替代的乡村自然生态资源,更要小心保护、持续修复。

关键词5 城乡融合

重点发布

●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

●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00公里,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

●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新增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乡镇卫生院15家、村卫生所300家。

权威解读

今年的文件首次为城乡融合“单写一章”。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的高级形态。从城乡融合角度看农村发展,视野更开阔,差距也更直观:回顾过去一年,农村人居环境条件持续改善,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仍需提升。

对此,文件明确提出,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公路、水电、医疗卫生、公共文体空间等,用“建设改造农村公路100公里”“建设86个‘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点”“新建或提升改造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个”等一个个“小目标”说话,力争全方位提质扩面。

值得注意的是,福州农村将进一步实现“快递自由”。文件从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等方面着手,致力打通农村物流的堵点、痛点,为广大农村居民、农企带来更多的重大利好。

关键词6 农民增收

重点发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挥“一键报贫”等平台作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联合经营模式,完善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农民就业创业服务,合理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农业、农民的零工就业服务站点。

●持续释放农村改革红利,推动福州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和有效运营。

权威解读

腰包鼓不鼓,农民很关注。

从构成上看,农民的“腰包”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大部分。据统计,2023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63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过半,家庭经营性收入呈递增趋势。

怎样进一步挖掘增收潜力?稳住工资性收入这一“基本盘”的同时,今年文件更加关注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提出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质量提升行动、推广联合经营模式等系列措施,持续培育壮大联农带农主体,提升联农带农能力,让更多小农户有钱挣、能得利。

此外,财产性收入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去年,福州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揭牌成立,为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权益开辟新路。此次文件也将提升财产性收入纳入今年重点工作,支持推动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鼓励农民出租闲置住宅,增加租金收入,多措并举开辟增收渠道。

关键词7 乡村治理

重点发布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深化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四季“村晚”、村BA、村跑、村舞等“村”字头群众性文体活动。

●强化法治乡村和平安乡村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

权威解读

乡村正在发生重大变迁,对加快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要求。

今年文件也对此作出进一步安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六要”群众工作法及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加强党员干部驻村任职常态化服务管理等,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去年火爆出圈的“村晚”、村BA、村超等鲜活实践,也写入这份文件,以期通过多种形式繁荣发展乡村文化,赋予农耕文明新内涵,进一步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8 党的全面领导

重点发布

●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力争2024年底全市乡村振兴星级村达300个。

●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

●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权威解读

每年制定、更新市委一号文件的初衷,是为了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民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这背后,必须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不断健全机制和提高标准,才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期待相匹配。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吃紧的当下,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钱的问题很关键。文件明确提出,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更有利于促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其中,社会力量的带动力不容小觑。通过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师带徒”乡村振兴引凤计划、“万企兴万村”等行动,进一步鼓励引导乡贤能人和社会各界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尽可能撬动人、社会资本等要素。(记者 蓝瑜萍 谢星星 通讯员 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