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榕城要闻

福州推动数字技术与文旅深度融合 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

来源:福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3-04-25 17:38:26  

福州推动数字技术与文旅深度融合 让传统文化绽放新光彩“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已举行240多场演出。记者 张旭阳 摄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走进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游客一键登录三坊七巷“金牌解说”小程序,即刻就能拥有一位“专属讲解员”,在VR实景视频和真人语音讲解的陪伴下,来一场坊巷深度游。

今年2月,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上线“金牌解说”小程序。这是福州推动数字技术与文旅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随着福州加快建设“数字应用第一城”,数字技术正深刻影响着福州的公共文化服务,助力福州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互联网为载体

守护人文温度

去年8月16日,闽江之心青年广场上,优美的歌声响彻闽江两岸。在“福满榕城 e起向未来”2022年福州市网络文化节启动仪式上,由市委网信办与QQ音乐合作推出的《福州音乐地图》正式首发,用音乐点亮了福州的一个个坐标。

“我们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创作了12首歌曲,串联起福州的12座公园,呈现出福州不同的城市性格和文化积淀。”项目负责人、大陆首位闽南语歌后陈飞说,游客无论是否身在公园,都可以在线上聆听公园的专属歌曲,感受福州“千园之城”的魅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文化正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福州依托数字文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优势,助推公民数字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法治素养等方面的提高,拓展道德建设新空间。

2022年福州市网络文化节、2022福州市网络文明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优质网络文化的产品供给,也成为福州新时代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大见证。

一批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阵地已在榕城扎根——

已惠及全市80多万中小学生的“e路守护”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已进入第5个年头,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本、走进课堂,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养成正确的网络使用习惯,提高网络素养。

从2014年开始推出的“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截至目前已开展240多场演出,向市民赠票超6万张,平均每场演出直播观看人数约12.1万人次,单场最高人次突破160万,利用互联网的力量把文化艺术送入寻常百姓家。

2019年至2022年,鼓楼区已持续3年开展“书送希望 悦读接力”有爱捐书活动,目前通过网络募集到图书近3万册,捐赠金额近60万元。

……

一个个网络文化项目,正守护着福州数字文化发展的人文温度。

丰富文化供给

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去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福州的数字文化,正在不断创新利用数字化手段,让文化服务泛在可及、便捷高效。

“将汉字启蒙融入剧情,可以让儿童全方位、多视角地认识汉字的神奇。”宝宝巴士(福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3D动画制作负责人孙磊说,以文化启蒙为出发点,以互动APP、音乐为载体,《宝宝巴士之奇妙汉字》已经向全球发行了12个语言的版本,累计服务5亿家庭。

全国首个隧洞沉浸式文旅演出《寻梦闽都》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和科技手段,调动观众多重感官,“活化”福州历史故事,集表演艺术、光雕艺术、视觉艺术于一身,让市民游客共同感受千年闽都文化魅力。

数字文化应用催生很多新业态、新玩法的同时,也让许多传统文旅产业迎来“又一春”。

“好像穿越了千年,这种了解历史文化故事的方式很新潮。”市民陈女士带着女儿用手机对着鼓楼区冶山公园的欧冶池一扫,屏幕里就出现了欧冶子铸剑的动画,这正是由鼓楼区推出的乐福游AR研学体验的一部分。

林觉民·冰心故居也同样应用AR技术推出智能互动眼镜体验,将《与妻书》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让游客感受林觉民的家国情怀,为大家开启一段奇妙的时空之旅。

在福州市博物馆,“古城印记”历史名城展示平台展示了高清动态版《福州城与南台城图》。这是1684年康熙“开海”后,福州城山水相依、古厝林立、商贸繁荣的盛世图景,借助视频展示、三维场景还原,城图中的万寿桥上人来人往。

平台对面的“数字多宝阁”前,则聚集了许多“探宝”的少年。市博物馆项目经办人员戴健枫说:“‘数字多宝阁’收录了31件馆藏珍品,现在来市博的小朋友们一进门就会被它吸引,原先充满距离感的文物,通过数字赋能,只需轻轻点触,游客就能与文物面对面。”

激发参与积极性

保护好传承好非遗

近日,市历史文化名城管委会工作人员邓颖登录福州古厝普查登记系统,福州市地图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小圆点,每一个小圆点都代表着一座福州古厝。随意点开一个小圆点,相关建筑档案、现状信息、规划信息、工程档案、照片信息等一目了然。

使用这一系统的不仅有各级古厝的主管部门,专业采集人员还能利用“古厝普查”APP进行现场空间定位、采集古厝信息、拍摄照片并上传古厝现状信息,古厝专家也可通过这一系统进行建筑综合查询、价值评估等。

被数字技术激发的,还有全民参与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积极性。

市民发现古厝存在隐患,通过“福州古厝上报线索系统”,扫一扫、拍一拍,就可以及时上报给古厝主管部门。收到上报线索后,古厝主管部门将及时核实、回复、落实。“福州古厝上报线索系统为群众参与古厝保护提供了新路径,大大提高了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参与热情。”市名城委保护修复处处长黄峰说。

福州多非遗,绝活巧胜天,但非遗的核心在于人,保护面临着“人走艺失”的困境。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启动了首批50项非遗项目的短视频拍摄工作,摄制推发了近90个非遗短视频和专题片,留下了传承人、传承技艺珍贵的影音记录,让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得到“有声有色”保护;完善非遗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申报和智能化资源管理,提高非遗基础工作效率与水平;大力推进“线上+线下”形式,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互联网手段,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中来。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文化得以产生更大的号召力,并更全面、安全、准确地“承”下来、“传”下去。

数字文化,正以技术为引擎,不断拓宽福州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记者 林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