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福州

福州新闻网 >> 投资福州 >> 榕城要闻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来源:福建日报  发布时间:2019-03-21 10:34:03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校长和学生交心交流是福州二中的“家常饭”。

  王洪泠:教育慢活跟随才是一脉相承

  简单捆绑一所学校很难达到原来的高度,形同于“抱养”。教育是慢活,6年跟随才是一脉相承,不能搞压缩饼干。

  八所学校是福州教育文化深厚底蕴的象征。

  “当年的老八所就是名师荟萃,每所学校都有各自叫得响的老师,在全省都有声誉。而且这些名师也是‘民师’,是得到民间认可的,掷地有声。很多校长就是教学一线出身,自己就是名师。”

  “老八所”建校历史长,都有自己的文化根和文化影响力。特别是专业素养好的老教师们,放在那就是一个高度,一根标杆,是有志年轻教师的追求动力。良好的传帮带,传承的是名校精神,无形的力量形成了不竭的动力,让好学校更好。

  “当年的老教师传帮带细致到每一个点,例如黑板要擦到什么程度,板书要写规范,画图要用规尺,和学生的交流怎么做,批改作业要有批注等等。”王洪泠说起当年的成长历程很有感触,“老教师跟在后面听课,给我们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规划。”

  复办意味着各种困难,也涉及改革深水区。首先要明确复办初中的定位,恢复初中部不是走形式,是真正要为优质初中而办。

  “简单捆绑一所学校很难达到原来的高度,形同于‘抱养’。教育是慢活,6年跟随才是一脉相承,不能搞压缩饼干。”

  其次,由于中断了十几年,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制度创新,例如编制方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在用人机制上需要创新。

  作为目前仅存的三所没有初中(校)部,甚至没有初中协作校的老八所之一。作为现任“老八所”唯一的女校长,王洪泠表示,二中有担当也有责任,复办义不容辞。

  王洪泠福州二中校长。福建师范大学物理教学教育硕士。物理学科正高级教师。曾任福州八中副校长、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福州外国语学校是全省第一家开设“西班牙语”小语种班的学校。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严格规范的教研制度和氛围是福州四中的优良传统。

  连仁昌:“挂牌”不够需要好的教育生态

  名校的质量由师生两个主体支撑起来,名校要有名师,名校也需要好的生源。而这两个主体的实现,需要教育人的静心潜心,需要教育人的信念和责任,更需要好的合理的教育生态,尊重教学规律。不能只靠“挂牌”改变,不能只是静待花开。

  福州十四中所在的社区,生源复杂,外来务工子女多,教学质量多年徘徊不前。考私立,转学,也在一定程度造成好生源大量流失。因此,此前十四中表达出合作的强烈意愿时,福州四中作为优质高中,表达了辐射优质教育资源的义务责任。在政府促成下,促成了两校初中高中联手办学。所以,福州十四中校牌旁加挂“福州第四中学协作学校”牌匾,这种联办的用意首先更多的是出自对于社区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整体带动提升的期待。

  但是,与十四中的协作,毕竟是一种“名校+”的模式探索。“如果未来能够将台江第四小学也纳入联动机制,实现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全学段覆盖抱团发展,形同于成立一个学习、研究、发展的区域教育共同体,教科研联动,主动作为,我们提供经验方法,把氛围带起来。”连仁昌认为,社区教育氛围好了,对于好生源的产生是有促进推动作用的。

  福州四中是福州市区内首个开办鸿志班的高中,而且一直延续至今。区域教育共同体对于打破中小各学段、各学校之间的藩篱和隔阂,建立起校际间纵向、横向的联动渠道和发展平台,让名校优秀的师资团队、先进的办学理念、成熟的教学模式、丰富的学校文化,辐射移植到薄弱学校,加速薄弱学校的优质化进程是有一定帮助的。

  “但是,由于非一体化办学,这种合作还有待磨合,过程和结果还是一种期待。”在连仁昌看来,对于这样的合作办学,与校内真正复办初中部是不同的。恢复初中部建设毕竟不能理解为“挂牌恢复”那么简单。“以前的老八所都是6年一贯制的教学管理体制,一脉相承。还有招生自主权利,而不是简单的分设概念。”

  此外,从教师这个层面上说,所有名校的名师都是初中教上来的,由于断层了十几年,初中的师资建设怎样带动?这都是问题。

  名校的质量是由师生这两个主体支撑起来的,名校有名师,名校也需要好的生源,而这两个主体的实现,需要教育人的静心潜心,需要教育人的信念和责任,更需要好的合理的教育生态,尊重教学规律。不能只靠“挂牌”改变,不能只是静待花开。

  连仁昌福州四中校长,特级教师。全国中学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曾任福州三中副校长,主持福州三中金山校区工作。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福州格致中学(五中)正高级教师陈明真和青年教师一起备课。

  苏芸:简单联办师生会缺乏归属感

  “老八所”的传统其实就在于良性的初高中衔接。现在的初中校学生对于优质高中的文化认同需要时间培养。简单的联办,就学校文化及学校发展而言,师生会缺乏真正的归属感。

  “老八所”的传统其实就在于良性的初高中衔接。现在社会上初高中衔接班很热门,但是很多时候过于专注知识的衔接,其实这不是学段衔接的要义。“即使有知识的空白,高中老师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填补。初高中差异在于思维模式,而不是知识。因此才有很多中考高分生未必持续优秀的现象。”

  当前的基础教育以直观教学为主,高中教育不仅指向表面,还在于探究原因,延伸知识,因此抽象思维增加。“知识在短期可以补上,思维方式很难补上。影响人一生的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思维方式。”“初高中脱节的根本症结在于初中不了解高中,过于注重机械化训练,而高中也不了解初中的教学。”

  在“老八所”完中时代,这个顾虑基本没有。“初高中一体,教师共同办公,初高中学生一个校园。”初中生可以提早感受了解高中的知识高度,与学长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老师都要经历1~2轮的初高中大循环,因此对整个学段都很了解,整体教学把控站位高,“不只是面对中考考纲,而是面向高中的思维训练”。

  但是经历了20多年的初高中分离,经历过大循环的在任教师已经少之又少。现在的初中校学生对于优质高中的文化认同也需要时间的培养和造化。“就像格致中学有初中时代,学生交响乐团曾经辉煌一时。那是6年的连续培养,持续性和广度都不能同日而语。但是随着初高中分离,这项特色有所削弱。”

  对于复办,福州格致中学早有想法。在新校园整修后,目前的教室等硬件条件基本可以满足初高中一体校的要求。“如果复办,初高中均在原址共同办学希望是终极目标。”

  但是如果只是形式上的简单联办,就学校文化及学校发展而言,师生会缺乏真正的归属感。

  苏芸福州格致中学原校长、督导。中学特级教师。福建省首届名校长培养对象。参与福建省和福州市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编写。省教育厅“省示范性高中、一级达标高中”专家评估成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省级专家组成员。福建师大兼职副教授。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福州高级中学的主题班会,老师为学生规划高中学习,导航未来生涯。

  骆志煌:完整6年可发现规划好苗子

  “老八所”一直都是教师成长的楷模和高度标杆。初高中完整的6年制,最显性的优点就是对于特殊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具有连贯性。“发现好苗子,好好规划,对孩子的关注度更强,特别是初高中衔接的平稳过渡更有利于人才成长。”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福建省确定的16所省重点中学,其中4所来自福州,还有4所位列福州市重点,这些学校全部来自“老八所”。

  从上世纪80年代的特级教师到2013年开始出现中学正高级职称,“老八所”一直都是教师成长的楷模和高度标杆。“资源多,平台高,名校出名师,相当大部分的名师工作室也都是名校领衔,这样的优势一般校很难企及。”

  “在福高,每一位老师都有这样的理念:我是福高老师必须上好课!”年轻老师必须开公开课,老教师挑刺然后改善,经历这样的磨课过程,青年教师的层次和维度都在提升,教学力自然就上来了。“老八所视野大,看得远,机会多,前瞻性强,因此作为改革样本校比一般校起点高很多。”

  初高中完整的6年制,最显性的优点就是对于特殊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具有连贯性。“发现好苗子,好好规划,对孩子的关注度更强,特别是初高中衔接的平稳过渡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优质高中的带动引领,对于推动教育均衡的最终实现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

  福州高级中学与福州十六中联手办学,对仓山区的基础教育有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目的是力促填平教育“凹陷地带”。

  “在校友记忆里,十六中和福高曾经就是初高中一体的关系”。福州十六中是省排球传统校,学校男、女排球队多次荣获福州市初中排球赛冠军。毕业生薛晨在北京奥运会上为中国队夺得女子沙滩排球铜牌。福高将从师资、学科竞赛、体艺特长发展等方面全方位给十六中学子提供更多资源。

  目前,福州高级中学还在与仓山区东部一所一般初中校进行初步接触,商讨合适的联动模式,期望通过合作改善这个地区教育薄弱的现状。总之,“老八所”,从民间称谓成为福州教育的一个符号,一种荣光,承载着诸多的教育期待。

  骆志煌福州高级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省历史名师工作室和福州市中学历史学科“骆志煌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省中小学教学名师。省名校长培养人选。

福州“老八所”,承载春天的期待

  福州八中老师助力学生的优秀与成长,为学生设计更好的世界。

  陈炜:完中建制利于精神学术传承

  完全中学的建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利于学校文化传承。不仅是学生的传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更是一种精神和学术的传承。“老八所”初中(校)部的复办,一定要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同时对区域初中教学能真正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

  在上个世纪,福州的“老八所”具有地域特征,“一家三代人都在同一所中学读书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民众的眼中,“老八所”是精英教育的代表。“办学有追求,细节和办学内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八所”几乎是完全中学,办学规模一般维持在36个班,“一个年级学生数维持在300个左右,教师团队一般在20多人。运作管理和教学研究做得比较透彻,可以说小而完美”。

  完全中学的建制,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利于学校文化传承。“经过初中三年的熏陶,一般都能留下一半左右的子弟兵,学校的价值观和精神容易被传承下来。”

  不仅是学生的传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更是一种精神和学术的传承。“当年进‘老八所’的都是优秀师范毕业生。这些人进到学校后都要经历初高中6年教学大循环,教学水平得到认可后才能教高中。而且教师岗位可以调整,根据水平能力好差强弱能上能下。因此教师有压力。”

  这样的压力从新教师入校就已经形成。“当年的师徒合同是实打实的,每一堂新教师的新课师傅都得听,每一份教案都得把关。”

  在那个年代,福建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学规范其实大都源自“老八所”,“老八所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而且各自形成了教学特色,并为课程教学提供成体系的理论支撑”。

  初高中分离,对“老八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源的不确定性,“以前大家的初中都是精英初中,学生的选择性更强”。

  在初高中分设10多年后,就陆续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建议一级达标校复办初中,理由是初高中分设不利于初高中教育的衔接。

  2013年,随着高中部外迁到三江口新校区,福州八中复办初中。这种合体和当年的完中不可简单等同。但是也是一种衔接的现实尝试。所以,针对分校区的实际情况,福州八中提出:在初中阶段强调“让成长看得见”,注重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高中阶段提出“让优秀看得见”,做“扬长”的教育,让孩子有自信,“优秀是照亮成长之路的一盏灯”,“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好的发展,不同的发展,充分的发展”。

  学校开设了初高中衔接课程,主要涉及阅读,提高听书读写特别是精读能力。还有以任务项目为导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联结伙伴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全省率先启动的选课制、走班制、学分制的改革。

  “老八所”初中(校)部的复办,一定要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同时对区域初中教学能真正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有学上、有书读早已不能满足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好学、读好书才是人民群众的期盼、向往和追求。”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老八所”肩负的希望和应尽的重任。

  陈炜 福州八中校长。福建地理学会副理事长。福建学习学会副会长。

(记者 林耀 张颖/文 周明太/图)